中国“垃圾围村”的破解范本


分类: 行业新闻

来源: 新华社新媒体专线

发布时间:2019-10-14 13:32

  摘要:31岁的樊祖韦住在中国西南广西宜州市三岔镇三岔村,3年前,樊祖韦拍摄微电影《母亲河》时,未想到当年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的老家农村,如今能被治理得干净整洁、美如画。

(广西东兰县武篆镇色故村群众在清洁色故河河面垃圾。)

  31岁的樊祖韦住在中国西南广西宜州市三岔镇三岔村,3年前,樊祖韦拍摄微电影《母亲河》时,未想到当年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的老家农村,如今能被治理得干净整洁、美如画。

  一条小河穿过这个1700多人的村庄,近些年随着生活垃圾越来越多,这个村庄逐渐变得“蓬头垢面”:

  四处丢弃的塑料袋、堆积如山的垃圾、臭气熏天的小河……许多塑料袋装垃圾沉入河底,湍急的河水无法将这些长年累月沉淀的垃圾冲走。村民们说,尤其在春节,打工者回村,垃圾更是堆积如山。

  2013年,樊祖韦拍摄了一部名为《母亲河》的微电影,讲述三岔村遭遇“垃圾围村”的故事,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网友强烈共鸣。

  樊祖韦直言,三岔村遭遇的“垃圾围村”,已成中国许多农村的真实写照。

  住建部门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农村约有6.5亿常住人口,仅生活垃圾部分,若按每人每日0.5公斤计算,1年产生约1.1亿吨垃圾,还不包含农村产生的建筑垃圾、农村工业废料。

  农村垃圾多,处理能力却严重不足,“垃圾靠风刮,污水靠蒸发”,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地农村垃圾处理的真实写照。在中国互联网上,“垃圾围村”是持续多年的热点话题。

(广西东兰县武篆江平村群众在清理溪沟中的垃圾。刘廷智摄)

  2013年,广西在全区范围内推行“美丽广西·清洁乡村”大行动,希望用5-8年的努力,使乡村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。

  今年7月,广西正式开始施行《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》,根据新条例,广西将在所有村屯建立保洁员制度,同时为农村垃圾的解决提供了资金保障。建立起了一套乡村清洁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,为破解垃圾围村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
  垃圾围村,与农村人口的习惯、观念息息相关,且由于居住分散,农村较难建起垃圾分类、收集、转运体系。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较难克服的问题。

  广西南丹县县长覃康平说,为建起农村垃圾处理体系,各地政府帮助每个村都建立起保洁员制度。有的保洁员负责几个村屯,在规定时间内,将农户家的垃圾集中收集。他们每月百元酬劳,这笔钱由农户出资一部分,政府再补贴一部分。

 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广西探索了两种垃圾处理方式:“村收——镇运——县处理”和“村收——镇运——片区处理”。保洁员们将村里的垃圾集中收走,然后从乡镇运往县城或片区制定地点,集中焚烧或填埋。

(广西东兰县切学乡切学小学的学生在清理切学河河道里的垃圾。)

  如今的广西,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垃圾桶,村民不再随手丢垃圾;几乎每个村屯都有保洁员,他们同时还是宣传员、监督员;几乎每个村屯都制定了村规民约,倡议提升文明素养,共同维护美丽家园。

  比垃圾转运更重要的,是如何让村民建立环保意识。广西发动1.4万多个工作队、8万多名干部进入所有建制村,走访农户、整治环境、改善民生。

  几年间,樊祖韦的老家三岔村,河里的垃圾很快被清理,流动的河水不再那么恶臭混浊。

  广西乡村办工作人员说,“清洁乡村”活动,明显改变了整个广西的农村卫生状况,河流水质变好,珠江流域广西重点河流断面整体水质达标率保持100%。部分地方还借机发展乡村旅游,如今一些农村已是“河水能洗菜,垃圾分类卖”状态。

  “通过地方法规对农村清洁工作进行规范,有利于使广西美丽干净的农村常态化,对破解 垃圾围村 现象大有裨益。”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黎启新说。

  如今,广西已开始打造“清洁乡村”的升级版:“生态乡村”,主要包括“村屯绿化”“饮水净化”“道路硬化”三个专项活动。

  故乡的河流又清澈了,樊祖韦感到非常开心,更让他欣慰的是,在微电影《母亲河》里描述的“画卷般的农村”,正逐渐成为现实。


网站地图